
HOMO ■ DEUS 1°
HOMO REUS


01 终极三问
人类不仅是生物性的存在,更拥有超越生存本能的理性与良知。他们不仅关心如何活下去,更在意生命的意义与归宿,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有限与虚无。若一切只是偶然的物质组合,生命便无从言其价值,道德沦为空谈,死亡只余荒凉的终点。正因虚无的阴影始终逼近,面对有限的存在与必然的死亡,人无法回避,不得不追问: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这终极三问,正是人类拒绝被虚无吞没的抗争。

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为框架,可以概述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三位古希腊哲学巨匠的思想。他们或承袭,或分歧,却共同奠定了西方哲学的根基。他们留下了体系、方法与对话,却始终未能给出终极的答案。
画面中有十三个人,中央的苏格拉底,左手指向天,仿佛指向超越的真理,右手却将要接过毒液。十二人环绕着“老师”,然而终究仍旧未能抵达最终的解答。
回应终极三问(一)
面对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这三大终极追问,人们常会先从非宗教的角度寻求答案。进化论试图解释人的起源,后现代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定义的价值,而无神论则直面死亡的虚无。
回应终极三问(二)
面对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这三大终极追问,非宗教的回答往往显得冷峻却空洞。进化论给出人类起源的自然解释,却难以说明生命的价值;后现代个人主义鼓励自我定义,却陷入相对与分裂;无神论直言死亡是终结,却留下无法慰藉的虚无。正因这些回答难以满足人心深处的渴望,人类转而求助于宗教与信仰。清真教强调生命源自真主,呼召顺服祂的旨意;民间信仰寄望于“天地有眼、善恶有报”的因果平衡;佛教则以三世因果、六道轮回来解释存在的延续与报应。它们都试图在有限与虚无之间,为生命寻找一个更稳固的意义依托。
“我是神”的宣告
如果有人宣告“我是神”,那么只有两种可能:要么他是假的,要么他是真的。
若他是假的,又有两种情况:若他真心以为自己是神,却其实不是,那他是疯子;
若他明知自己不是,却仍然宣称自己是神,那他就是骗子。
但若他是真的,那么世人面对他的宣告,也只有两种可能:
要么不信而拒绝,要么信而接受。
关于“上帝”的存在
在回应“我是神”之前,世人必须先面对一个更根本的问题:神是否真实存在?若人心中对“神”的存在都没有肯定,那么一切关于“我是神”的宣告都无从谈起。因为如果神根本不存在,那么这样的宣告无论出自谁口,都只是妄言;但如果神确实存在,那么“我是神”的宣告就不再是一句空话,而是关系到人类与永恒、与真理之间的关键抉择。换言之,对 神存在的回应,将决定人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分量与后果。
16 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!

当一部分人说“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”,似乎是在采取一种中立、谦逊的立场,仿佛搁置问题就能避免承担责任。然而,无知并不等于无关。如果上帝真实存在,那么祂的存在与人的态度无关,依然会对人的生命、价值与最终归宿产生决定性的意义。忽略上帝,只是选择不去面对,并不能使祂不存在。
就像一个人说“我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死亡”,死亡的必然性并不会因此而消失;相反,正因为无知,更需要认真探问。对上帝存在的逃避,其实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逃避。真正成熟的理性,必须勇敢面对,而不是以“我不知道”来搪塞。“我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死亡”无法因此避免死亡的到来。真正的哲学精神不是以无知为避风港,而是勇敢追问:若上帝存在,这对我意味着什么?若祂不存在,我又该如何在虚无中承担生命?
以“不知道”为理由而忽视上帝,就像对死亡宣称“我不确定它是否会来”
关于 “上帝” 与 “人”
既然人无法逃避“上帝存在”这个事实,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:人该如何面对“上帝”与“人”的关系?若上帝是无限而超越的存在,人单凭有限的理性与经验,终究不能完全认识祂。因此,核心不在于人如何去攀登,而在于上帝如何启示自己。上帝的启示,使祂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,而成为可以被认识、被回应的真实 。人的认识则是对此启示的接纳与回应:在理性中思辨,在良知中感受,在信心中顺服。若没有启示,人便陷于猜测;若没有回应,启示也无法在生命中成就意义。因此,探讨“上帝与人”的议题,必须同时思考“上帝的启示”与“人的认识”,两者相互呼应,才揭示出人与上帝关系的真实样貌。
19 道法自然 - 普遍启示
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“道法本然。”
在老子时代,“自然”的语义与今人所说的“自然界”并不相同。它不是单指山川草木、动植物或物理世界,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存在状态。
在《道德经》中,“自然”指的是:
-
自然而然:不假人力,不受强制;
-
无造作:不矫饰、不刻意;
-
本然如此:依其本性而存在。
因此,“道法自然”揭示的并非模仿外在的自然界,而是指向事物依本性而成、无为而成的法则。在古汉语中,“自然”核心意义就是 “自己这样,自己如此”。
然而,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,即便这段思想出自老子这样的哲学经典,依然属于普遍启示的范畴。它体现了人类有限理性在追寻宇宙规律时,对造物之道的某种朦胧触摸,却未能真正进入神的特别启示。
20 道就是神 - 特殊启示

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这道太初与神同在。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;凡被造的,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。 生命在他里头,这生命就是人的光。 光照在黑暗里,黑暗却不接受光。 他在世界,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,世界却不认识他。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,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。 凡接待他的,就是信他名的人,他就赐他们权柄,作神的儿女。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,不是从情欲生的,也不是从人意生的,乃是从神生的。 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们中间,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。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,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。
约翰福音》告诉我们:“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” 这里的“道”不是抽象的规律,而是位格化的真理——耶稣基督自己。祂是万物的创造者,也是生命与光的源头。虽然世人可以通过自然感知到上帝的痕迹,但唯有基督的道成肉身,才是上帝主动的、自我揭示的 特殊启示。
这特殊启示的意义在于:人不再只是摸索宇宙秩序,而是直接面对那位创造者本身。祂来住在我们中间,带来恩典与真理,叫信祂的人得着新的身份,成为神的儿女。这不是普遍理性能够企及的,而是唯有在基督里才能得见的荣光。
“上帝” 与 “人” 的本质
神之所以为神,在于祂是自有永有的,超越时空与万物的源头;而人之所以为人,在于其受造、有限、依存。二者之间并非程度上的差距,而是本质上的差异。神是创造者,人是被造物;神是生命与真理的根源,人只能领受、回应与依靠。若模糊了这种本质区别,人就会误以为自己能凭理性、道德或修为攀升至神的层次,然而事实是,人若离开神,便无法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归宿。
24 万有皆是被造


这 ‘造’ 是由 ‘ 被’ 组成的。
-
在 创世记 1章,神说:“我们要照我们的形像、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。”这表明,人不是偶然的存在,而是按着神的形象与样式而造,被赋予尊严与价值,并且肩负使命——管理海里的鱼、空中的鸟、地上的牲畜和全地。神造人是“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”,这显示人类的独特身份:承载神的形象,能够与神建立关系,并在受造界中作为管家的角色。
-
在 歌罗西书 1章,保罗宣告:“万有都是神造的,无论是天上的、地上的、能看见的、不能看见的……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,又是为他造的。”这不仅包括物质世界,也包括属灵的存在(如天使)。这一真理表明,没有任何受造之物超出神创造的范围,万物的存在都是因着神,也为着神。
圣经启示我们,万有都是神所创造的:无论是天上的、地上的,能看见的、不能看见的,一切都是借着他造的,也是为他造的歌罗西书 1章。天地万物、甚至天使都在受造的范畴之内,唯独神是创造的源头。人在受造之中更有独特的地位,正如创世记 1 章所记,神照着自己的形象与样式造人,造男造女,使人承载神的形象,赋予他们尊严与使命,管理海里的鱼、空中的鸟、地上的牲畜和全地。由此可见,万有都本于神而存在,而人类更是被造来彰显神荣耀、与神建立关系,并在受造界中作神所托付的管家。
27 禁

天起了凉风,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,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,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,躲避耶和华神的面。
耶和华神呼唤那人,对他说:“你在哪里?”
他说:“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,我就害怕,因为我赤身露体,我便藏了。”
耶和华说:“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?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?”
耶和华神对女人说:“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,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。你必恋慕你丈夫,你丈夫必管辖你。”
又对亚当说:你既听从妻子的话,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,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。你必终身劳苦,才能从地里得吃的。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,
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。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,直到你归了土,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;你本是尘土,仍要归于尘土。”......
于是,耶和华神把他赶出伊甸园去,耕种他所自出之土。
于是把那人赶出去,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,把守生命树的道路。
-
“说话 / 示”
-
神并不是沉默地定罪,而是与亚当和夏娃对话。
-
通过问“你在哪里?”、“你作的是什么事?”——神显出祂的公义与慈爱:祂不是直接毁灭,而是先让人面对自己的选择与责任。
-
-
“赶出 / 禁”
-
把他们逐出伊甸园,是对罪的审判。
-
在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与火焰的剑,“禁”止他们接近生命树,是出于保护:若人在堕落状态下仍能吃生命树果子,就会永远活在与神隔绝的痛苦里。
-
28 罪

《创世记》第3章描述了人类堕落的故事,包含了一系列*“非”*(不符合)的行为,最终导致了“罪”的产生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解读这种关联:
“非”听:
亚当和夏娃没有听从神的命令。神明确吩咐他们“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,你们都可以吃,只是那棵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,你们不可吃,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。”(创世记2:16-17)。他们的行为不符合神的命令。
“非”信:
他们没有相信神的话语,反而听信了蛇的谎言。蛇对夏娃说:“你们不一定死,因为神知道,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,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。”(创世记3:4-5)。他们不相信神的警告。
“非”是:
他们吃了果子后,行为和结果不再是之前完美的状况。他们从无罪、无羞耻的状态,变成了感到羞耻、试图用无花果树叶遮蔽自己、并躲避神的面(创世记3:7-10)。他们的生命不再是原本的样子。
“非”有:
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真正拥有神那样的智慧和永恒。他们以为吃了果子就能“如神能知道善恶”,但实际的结果却是失去了与神的亲密关系,并且被逐出伊甸园,开始了有罪、
有苦难和死亡的生活(创世记3:22-24)。
他们没有得到所期望的,反而失去了更多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创世记》第3章所描述的,
正是人类一系列*“不符合”*神心意的行为和选择,
这些“非”的行为汇集在一起,构成了《圣经》所定义的“罪”。
世人犯罪; ①没有行善的, ②没有明白真理的,
③没有寻求上帝的, ④没有行义路的。罗马书 3:10–12

HOMO ■ DEUS 1°
HOMO REUS


终极三问
人类不仅是生物性的存在,更拥有超越生存本能的理性与良知。他们不仅关心如何活下去,更在意生命的意义与归宿,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有限与虚无。若一切只是偶然的物质组合,生命便无从言其价值,道德沦为空谈,死亡只余荒凉的终点。正因虚无的阴影始终逼近,面对有限的存在与必然的死亡,人无法回避,不得不追问: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这终极三问,正是人类拒绝被虚无吞没的抗争。

回应终极三问(一)
面对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这三大终极追问,人们常会先从非宗教的角度寻求答案。进化论试图解释人的起源,后现代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定义的价值,而无神论则直面死亡的虚无。
回应终极三问(二)
面对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这三大终极追问,非宗教的回答往往显得冷峻却空洞。进化论给出人类起源的自然解释,却难以说明生命的价值;后现代个人主义鼓励自我定义,却陷入相对与分裂;无神论直言死亡是终结,却留下无法慰藉的虚无。正因这些回答难以满足人心深处的渴望,人类转而求助于宗教与信仰。清真教强调生命源自真主,呼召顺服祂的旨意;民间信仰寄望于“天地有眼、善恶有报”的因果平衡;佛教则以三世因果、六道轮回来解释存在的延续与报应。它们都试图在有限与虚无之间,为生命寻找一个更稳固的意义依托。
终极宣告

“生命何来?当作何事?死归何处?”这是古往今来人类的终极三问。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巨匠提出过体系与方法,却始终未能给出最终答案。
然而,耶稣基督的宣告——“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。若不藉着我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”——正是这三问的终极回应。祂不仅回答了“何来、何事、何去”,更将自己作为唯一的出路与盼望。
这不只是哲学上的解答,而是一种宣告:生命的起源、意义与归宿,都在基督里得以完全。
“我是神”的宣告
如果有人宣告“我是神”,那么只有两种可能:要么他是假的,要么他是真的。
若他是假的,又有两种情况:若他真心以为自己是神,却其实不是,那他是疯子;
若他明知自己不是,却仍然宣称自己是神,那他就是骗子。
但若他是真的,那么世人面对他的宣告,也只有两种可能:
要么不信而拒绝,要么信而接受。
关于“上帝”的存在
在回应“我是神”之前,世人必须先面对一个更根本的问题:神是否真实存在?若人心中对“神”的存在都没有肯定,那么一切关于“我是神”的宣告都无从谈起。因为如果神根本不存在,那么这样的宣告无论出自谁口,都只是妄言;但如果神确实存在,那么“我是神”的宣告就不再是一句空话,而是关系到人类与永恒、与真理之间的关键抉择。换言之,对神存在的回应,将决定人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分量与后果。
关于 “上帝” 与 “人”
既然人无法逃避“上帝存在”这个事实,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:人该如何面对“上帝”与“人”的关系?若上帝是无限而超越的存在,人单凭有限的理性与经验,终究不能完全认识祂。因此,核心不在于人如何去攀登,而在于上帝如何启示自己。上帝的启示,使祂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,而成为可以被认识、被回应的真实。人的认识则是对此启示的接纳与回应:在理性中思辨,在良知中感受,在信心中顺服。若没有启示,人便陷于猜测;若没有回应,启示也无法在生命中成就意义。因此,探讨“上帝与人”的议题,必须同时思考“上帝的启示”与“人的认识”,两者相互呼应,才揭示出人与上帝关系的真实样貌。
“上帝” 与 “人” 的本质
神之所以为神,在于祂是自有永有的,超越时空与万物的源头;而人之所以为人,在于其受造、有限、依存。二者之间并非程度上的差距,而是本质上的差异。神是创造者,人是被造物;神是生命与真理的根源,人只能领受、回应与依靠。若模糊了这种本质区别,人就会误以为自己能凭理性、道德或修为攀升至神的层次,然而事实是,人若离开神,便无法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归宿。